狗吃完驱虫药就会没虫了么?
我们要知道体内寄生虫是如何产生的。 体内寄生虫的寄生虫卵一般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中(温度、湿度)孵化,幼虫虫体接触到动物皮肤之后进入体内发育成更大的幼虫,幼虫在消化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阶段,此时幼虫可以随粪便排出体外再次接触环境(土壤、积水等),当虫子再次孵出幼虫,并入侵皮下组织或者粘膜,这时就可能导致机体发病。 所以,我们驱虫的目的主要是将体内的幼虫杀灭或驱除。而大多数的驱虫药物的作用机理也都是在肠道中直接抑制寄生虫对营养物质(葡萄糖)的吸收,使虫体因缺乏营养而死亡;或者是刺激肠道蠕动,促使虫体随粪便排出体外。
然而,我们身体会有免疫系统,会识别病原体,及时发出免疫应答信号。当发现有病毒或细菌入侵时,会立即募集免疫细胞,发出炎性因子。此时,如果我们的器官和组织有损伤,也会发出修复信号。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往往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确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体内寄生虫感染早期,仅引起轻度胃肠道不适,如腹泻、呕吐等,此时虫体尚未大量死亡,应及时服用打虫药进行杀灭。但是,如果我们服用驱虫药不充分,或者寄生虫产生了耐药性,以及新感染的虫体未经药物治疗即可全部存活下来,则可能导致驱虫不理想,出现再感染现象。 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发展,体内寄生虫可能钻破肠壁,侵入血液引起全身中毒反应,表现为高热、严重吐泻,甚至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如不及时处理可使宿主处于危急状态,甚至会危及生命。
所以,定期给宠物驱虫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并不是吃了驱虫药后,体内就没有了寄生虫。因为寄生虫有一个生长周期,通常在用药后24小时内,就可以将其杀死。但虫体要彻底消化掉,排泄出来,需要在下一次服药前,吃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不接触污染源,才能逐步减少体内虫体数量,直至完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