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具有传染性吗?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间宿主 简单地说,就是某些生物作为寄生虫的“中转站”,它们本身并不完全感染寄生虫,但是能够以某种方式使寄生虫的体内发育周期缩短或者延长,从而让寄生虫能够在中间宿主体内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进而通过粪便、精液等排出体外,传播给新的宿主。 弓形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科,其自然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即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其中,猫等动物是弓形虫的自然终末宿主,而其他哺乳类及人类只具备作为间接或暂时性终末宿主的条件,蛔目的寄生虫(例如蛔目异尖科蛔属的一些物种)则常常作为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在寄生虫学中,将蛔属类寄生虫称为间接终宿主。
因为直接检查粪便中的蛔目的寄生虫比较困难,而且也不能完整地观察到其所处的寄生状态,所以检测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可以较为方便地监测人体的寄生虫状况,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也已经发现,采用这种方法检测寄生虫卵能够较好地反映人体肠道中弓形虫的数量水平[1]。 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寄生虫的多种方法都属于定性或半定量的检查方法,并且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灵敏度不高或者特异性不强等。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弓形虫的感染率差异较大,可能与检测的方法有关,也可能与人群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个体的差异等因素相关。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有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粪便标本中弓形虫感染的文献报道,但由于弓形虫免疫原性强,且存在菌体抗原和卵囊抗原,因此理论上讲,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弓形虫抗原提取物,采用免疫学方法也应该能够检出阳性结果。 采取合理的检测手段,基本能够明确被检者是否感染了弓形虫,对于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后续治疗以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