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为什么厉害?
因为BTC是天然通缩的 什么是“天然通缩”? 所谓“天然通缩”,就是没有央行也没有政府背书的法币,本身没有发行量限制,每个区块的比特币发行数量固定不变且永远递减,自然就有通胀率。而法币的通胀率是由央行印钞速度决定的(以GDP增速为基准,加上一些宽松政策)。 因为POW机制,比特币的分发是完全分散的,没有一个中央机构来控制发行速度,每一枚比特币的发行都是所有矿工共同完成的,而且由于PoW机制的特点,比特币的交易不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最早提交的交易并不是最有可能被包含在下一个区块中的,因此每一笔交易的手续费都会保证一定数量级的比特币被挖出并进入流通领域。 所以从理论上说,只要没有非法的比特币交易存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笔交易都有人支付手续费,所以不会有一笔无成本的比特币交易),并且没有新的比特币被发明出来(不可能的,除非私钥丢失或者被盗,否则每一次交易都必须有新的比特币被产生才能完成,每笔交易支付的手续费保证了这一部分比特币的产生),那么比特币的总量和价格就一定是不断下降的。这就是天然的通缩。 而法定货币虽然是以国家信用背书,但由于有央行直接控制,如果经济良好,货币发行量可以很快增加;一旦遭遇危机,货币发行速度也会急剧上升,这是为了应对危机采取的应急措施之一。但比特币的发行完全由计算机程序决定,没有任何人工干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比特币的价格永远不会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只有通缩的可能。
当然,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有很大差距的。现实中,随着新比特币产生的速率会下降,因为挖矿难度会增加,每一笔交易的手续费会比前一笔更高。但这只是在消耗现有的比特币,并不会导致新比特币的进一步产生。换句话说,即使未来全球都使用比特币作为交换媒介,也不可能无限通缩下去,总有一个临界点,超过了这个极限,比特币就会贬值,进而触发一轮新的牛市。
在我们通常能接触到的物理世界中,比特,也就是信息,是不能创造能量的。你不能靠看一本烹饪书就创造出食物,而要烹饪食物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和燃料;不能仅仅通过阅读一本健康养生的书籍就获得健康和年轻,而要保持健康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脂肪……
但是在比原子还要小的微观量子世界中,信息和能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量可以创造信息,信息也可以创造能量。这是由量子热力学定律决定的。量子热力学定律是能量的量子化和热力学定律的结合,是适用于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规律。量子热力学定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能量的量子化:微观世界中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而不是连续变化的。这也就意味着微观世界中的能量会存在最小的单位,而不能再继续分割。
第二,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考虑能量会从系统进入环境和从环境进入系统,那么系统的总的微观能量是守恒的。
第三,熵增加定律:系统的熵是不会减少的。熵是衡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散度”。熵增加定律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事物都会朝着越来越混乱的方向发展和变化。不过需要指出来的是,这里指的系统是孤立系统,也就是说系统和环境之间是不能发生任何能量交换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第四,能量耗散原理:系统中存在耗散机制。耗散是和散度(熵)相似的概念,用来度量微观能量流从系统到环境的单向流动,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耗散度”。也就是说,耗散机制是一个单向的传导和交换通道,比如微观能量流可以从系统传导和交换到环境中,但是不能从环境交换到系统中。
在量子热力学定律的应用中,利用能量的量子化、能量守恒定律和耗散原理,可以设计一种微观能量的发动机,也就是量子热机。量子热机工作的时候可以像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发动机一样将一部分热量转化成对外做功的微观能量流。但是,它的耗散原理使得微观能量流只能由高能量态(高温态)流入低能量态(低温态),也就是说热量不可以从低温态传导到高温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