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蓝眼睛的鸟?
我看过一本趣味自然科学《物种起源》,里面有个有趣的论断:鸟类的品种越多,它们的眼睛颜色就越深。理由是,眼睛颜色的深浅与眼睛的透光率成反比,也就是说,眼睛的颜色深。眼睛的透光率就低,反之亦然。
其实,这种说法不太科学,因为鸟类眼睛颜色的深浅不仅仅是由种类的繁多造成的,而是由各种动物的黑色素颗粒和晶体色素颗粒决定的。黑色素颗粒多,眼白色浅,否则眼睛颜色深。晶体色素颗粒多,眼白色就浅,否则就深。所以,鸟类眼睛不同,是由于它们有不同的色素颗粒造成的,和种类多少关系不大。虽然《物种起源》中关于眼睛色彩的论断不科学,但自然界确实有许多眼睛颜色不一样的鸟,例如,白羽丹冠火烈鸟和黑眉锦鸡的眼睛都是黄色的,斑头鸺鹑的眼睛是红色的等等。
我国有两句古语,叫“鹦过鼻赤,雀眼白腻”,和“猪鼻皱唇,其命不久”,说的是,鹦鹉的鼻子如果成了红色,喜鹊的眼睛如果发白,养鹦鹉和喜鹊的人就得赶快为它们看病,因为这两个品种的鸟可能得了疾病,快不行了。鸡的鼻子上如果长了“鼻疹”,眼睛上出现了“白罩罩”,这个鸡就不能吃了,因为它得了“肌肝炎”,不但营养没有,而且有毒。
因为许多鸟类都有一个特征,即嘴端有突出的翘咀,上嘴骨向后曲,下嘴骨向外突。其作用在于将口腔分成两个适应的水腔,以便在汲取水中觅食时,不让泥沙、植物碎片等杂物混入食道和唾液中,污染胃腔;同时也要使水分不致外流,将嘴里的食物的溶液输送入口腔和消化腔。这种构造,类似“过滤器”,故称“滤咀鸟”。生活在盐碱荒地、草原、沙漠等荒漠地带的鸟类,由于这类物种的食料单一,机体缺乏含硫氨基酸,在它们体内就不能合成黄色素,致使眼睛发黄。另外,有些鸟类雌雄差别很大,从形状、形态、颜色、大小长短不一,这是它们各以不同的种族生存;也有一些亚种之间的差别很大,例如绿颈鹦鹉有四个亚种,不同亚种的头颈颜色各异,有的灰蓝色,有的绿紫色,有的绿蓝色。又如,巨嘴鸟的嘴细长而粗大,形如喇叭,有绿、黄、蓝色等多种,而喉部却有许多红白相间的横纹,十分美丽。
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进行人工化妆,制造“蓝眼睛”的黑猫,其实,自然界中也有蓝眼睛的猫,美国短毛猫(参见本人网站:URL)。还有天生“蓝眼睛”的鸟,例如,头灰身白的灰喜鹊的眼睛就是蓝色的;白腰文鸟、红尾水鸲和红腹锦鸡的眼睛也是蓝色的;黑头蜡嘴雀、白头翁和红嘴鸥的眼睛都是蓝色的。其实,自然界中的鸟类眼睛本应是蓝色的,因为鸟的眼睛在它的生理系统中是不具备视觉机能的,它的瞳孔是纯黑色的,瞳孔里面有一对针状感觉器官,叫视神经,它的形状就如针尖一样细小(详细情况可补充参看本书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