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怎么样的?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寄生虫中的一个科,名为寄生虫目异尖科。这个科的寄生虫能够以不同的形态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当它们发育成较大的成虫阶段时,就能够看到它们了。 大多数的弓形虫都是寄生在动物体内,只有极少数能在人和环境中存活,并且能够传播病菌。猫和猫科的动物是弓形虫最重要的终末宿主,狗、猪和马等动物也是它的中间宿主。
人类不是其适宜的传播者;只有大约15%的人对弓形虫有易感性,且多数为女性。弓形虫通过食物或通过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伤口进入人体内。人摄入被弓形虫污染的牛奶或奶制品,或者食用了未煮熟的肉(尤其是猪肉)都可能感染该病。与患有弓形虫病的动物直接接触也能引起感染。 人类感染弓形虫后,通常无症状,少数可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全身肌肉酸痛、颈部僵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还可出现黏膜炎症反应,如咽部发炎、牙龈出血等等,但上述症状持续时间均不长。
如果没有得到治疗,30%~40%的患者会在2周内自行痊愈;如果及早治疗,则可全部康复。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弓形虫能够攻击脑、肝、心、骨髓等处,造成较长时间的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婴儿,特别是3岁以下婴儿,应及时接种含弓形虫疫苗。已有实验证明,疫苗对预防弓形虫病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
弓形虫宿主范围很广,在30多个种类的哺乳动物及鸟类体内均可寄生。主要寄生在有核细胞内。按其生活史可分两个阶段。在中间宿主,如鼠类、猪、羊及人等动物体内,虫体以假包囊或包囊的形式寄生,不具感染性。在终末宿主猫类体内,虫体在肠上皮细胞内(上皮细胞肥大呈桑葚状)经裂体增殖后,再经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形成弓形虫卵囊,每个卵囊内有8个孢子化的子孢子,随猫的粪便排出,具有感染性。此后,在粪便中可生活繁殖出许多子孢子。子孢子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能生存数月。
人与动物可经口感染,也可经破损的皮肤粘膜、胎盘及器官移植等途径感染。经口感染后,子孢子在小肠内逸出,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再经配子生殖后,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一端生出子孢子囊,囊内形成8-16个子孢子(为二个细胞结构,外层为包膜,内层为虫体本身),称为包囊。有的包囊进一步发育成活(此为裂殖生殖阶段)数个虫体,其中若干个从包囊中出来,破坏上皮细胞到邻近细胞再进行裂体增殖(裂体增殖阶段)。在裂体增殖中不少的裂殖体转变为配子,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部分进入肠腔随粪便排除,部分穿透肠壁进入腹腔,经淋巴或血液周游全身,特别是喜趋向于有基质纤维的器官如脑、骨骼肌、心肌等处,形成大的包囊。包囊细胞膜与宿主的细胞膜融合,被宿主细胞所吞噬。包囊在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破坏细胞后继续侵入邻近细胞或进入淋巴及血流经周游全身。在周游过程中,一部分滋养体经肺泡间隙进入肺泡。进入肺泡的滋养体可随痰液排至口腔,经咽淋巴环进入肠粘膜,这样又开始新的裂体增殖和配子生殖的寄生过程。周游过程中另一部分滋养体经胎盘或上皮侵入胎儿的淋巴及血流,然后向全身周游,寄生于脑、骨骼肌及心机等处,并在此处长期保存虫体。
本病与肿瘤发生有一定关系。